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是: 主页 -- 信息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依托学科力量,积极探索个性化、精准化新模式,同济大学持续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化

发布日期:2021-10-12   点击量:

不久前,上海2021年上半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结果发布,同济大学获评“优秀”,成绩位列前三。2021年上海市垃圾分类“百佳学校”典型选树名单发布,同济大学名列其中。今年,同济大学4个校区和临港基地在上海市教委组织的第三方测评中均获评“优秀”。

108日,黄翔峰副校受邀参加“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新闻通气会”,并做交流发言,分享同济大学实施垃圾分类两年多来的成果做法和经验。会后,上海市教委媒体通气会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次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上海教育电视台、澎湃新闻等数十家媒体到访同济四平路校区,实地参观采访了同济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和学生创新课题项目。


同济大学依托环境工程等学科资源,积极探索创新垃圾分类个性化精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优化垃圾投放点位布局和分类垃圾箱设计,从源头上促进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教育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垃圾分类的队列中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垃圾分类已成为同济人的自觉行动和同济校园的新时尚。这也是学校持续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师生团队为教学楼、图书馆等公共区域量身定制个性化垃圾分类收集容器

在四平路校区图书馆中央区域讨论角,摆放着红、蓝、黑、棕4色大小不一的收集箱体,分别用于投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纸类专用)、可回收物(塑料瓶、易拉罐专用)、干垃圾、湿垃圾。这是同济大学师生团队为图书馆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收集容器。


仔细观察箱体,从细节可看出设计者的用心。尽管都是用于可回收物的投放,但回收纸类的箱体投放口是长方形,回收塑料瓶、易拉罐的箱体投放口是2个圆形,直观引导正确投放。其次,湿垃圾的箱体窄小。图书馆不鼓励学生携带食物入馆,考虑到大厅有自助咖啡机,只在一楼设置了一个小的湿垃圾箱。二楼及以上楼层全部不设湿垃圾箱。紧挨着的墙面上还张贴着学生设计的“同济大学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创意海报,相关引导性标语标识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看上去是对几只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改革,背后却是同济大学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对图书馆垃圾分类进行个性化、精准化布局和设计改造,源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王晗雪等3位本科生开展的一项大学生创新训练课题成果。团队在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所长、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指导下,通过实地调研图书馆垃圾产生特征,摒弃了此前各处均一设置4个大小相同垃圾桶的粗放模式,探索更加合理高效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创新模式。

走进图书馆南侧教学南楼大厅一角,几个垃圾箱一字摆开,细细看,会发现与图书馆内垃圾箱的设置有些不同。其中,2只黑色箱体用于回收干垃圾,2只蓝色箱体分别用于回收易拉罐、饮料瓶,未设置湿垃圾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回收饮料瓶的蓝色箱右侧,外挂一白色小篓,专用于回收饮料瓶盖,以更好细分可回收物,为后期资源化奠定基础。


再看垃圾箱紧靠的墙面上,有“湿垃圾”“剩包子”“剩饭菜”“果核”几个红色醒目的警示图标,提示禁止投放。同时,墙上还发出倡议:“请各位学生和教职工到食堂就餐,食堂更香!舒适的教学环境你我共同守护。”教学楼内各教室内原有的小垃圾桶也全部撤除。

何品晶教授团队带领直博生任炜萍等一批学生,依托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的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调查教学楼垃圾物理组成和产生规律,针对南、北教学楼垃圾产生的特点,重新为两栋教学楼制定了垃圾分类系统个性化建设方案,不仅提高了垃圾分类质量与收运效率(调研显示,垃圾量减少,可回收物增多),减轻了物业管理负担,为同济大学校园其他区域的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济大学教学楼垃圾分类建设方案也入围了全国青少年零碳科技大展项目名单。

学生社区垃圾全面实行定点定时集中分类投放

在西北二楼学生宿舍楼前,有一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1只蓝色桶对应可回收物,1只踩踏式棕色桶对应湿垃圾,中间的3只黑色箱对应干垃圾。各区域地板砖的颜色也与所摆放的各类垃圾桶颜色一致。紧邻湿垃圾桶,设立洗手台。公告牌上写有监督电话、管理责任人姓名,以及每天的三个开放时段(7点至8点半,11点至13点半,17点至19点)。非开放时段,各垃圾箱体就会被锁起。


在学生社区,一般每8001000人就设有1个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2020年,同济大学在各校区学生社区共建设了24个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四平路校区15个、嘉定校区7个,沪西校区和沪北校区各1个),每个投放点均配备有照明、供水、网络监控等设施设备,全面覆盖了学生生活园区。


同济大学自20197月全面引入两网融合“爱分类爱回收”垃圾分类服务,在校内教学区和生活区内共设置33台智能回收设备。此举激发了师生将可回收物投入智能回收机、通过累计积分提现的积极性。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数据显示,同济大学2020年已经完成825余吨的回收量,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大幅减少了后期垃圾外运的压力。去年,同济师生通过积分到账、微信提现的方式结算金额达82余万元。

同济大学还优化垃圾投放点位布局建设。通过数据测算逐步进行点位优化,撤桶并点规范设置,每个点位设置投放指引牌。四平路校区由原来的52个点位优化到15个点,果壳箱在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二;嘉定校区由原来的25个优化为7个点,路面的果壳箱也在逐步合理归并。

在每一栋学生宿舍楼一楼大厅,都张贴着醒目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导向牌”。干、湿垃圾和可回收物,一般投放到集中投放点,有害垃圾投放箱则设于各学生宿舍楼一楼值班室旁。

今年暑期,同济大学还投入资金,对位于国康路上的生活垃圾厢房进行改建,建造了垃圾分类一体式压缩站,增购了一台垃圾压缩主机,更新了两台箱体。


20206月起,同济大学还聘请第三方督导员对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建立学校垃圾分类督察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垃圾分类实效。

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选修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

“一个简单的垃圾分类行为,就将我们避之不及的臭垃圾,变成宝贵的资源。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是更厉害的垃圾魔法。你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成为校园垃圾魔法师吗?”今年828日和29日,在同济大学迎新现场,每位新学子都收到了一张垃圾分类的宣传折页,折页由学生设计,生动有趣。


“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如何实现垃圾分类?校园垃圾分类,你我同行。”在新生入学第一周(入学教育周),学校就面向全体新生开展了有关垃圾分类的主题教育,分享传授同济学子编写的《同济垃圾分类最全攻略》,以尽早培养他们垃圾分类的意识,让刚踏入校门的新学子尽快掌握垃圾分类技能。

学校还专为国际学生设计了一套英文版的宣传折页和海报,号召他们共同加入到垃圾分类的队列中来。

垃圾分类进课堂。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何品晶教授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公共通识选修课“垃圾分类与社会治理”。课程依托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取其中能体现我国新时期社会治理理念和成就、启示我国制度优势和技术独创性的内容,与新时期我国治国理政思想和方法相结合,讲授专业认识、思维方法和技术应用理念,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子坚定道路自信,真正了解当下垃圾分类的社会意义,更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应有责任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的知识和培养的兴趣,非环境专业学生也入围了多项垃圾分类竞赛。如“回收无忧——基于深度学习的垃圾分类智慧投放移动应用”获得2021年“力诺瑞特杯”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基于减少二次污染对城市传统湿垃圾桶的创新设计”获得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举办的“生活垃圾分类小发明、好方法、金点子征集活动”大学生组金点子一等奖。

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在推进校园垃圾分类过程中,千余名学生志愿者参与其中,宣传引导学生如何对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和投放。学生社区还开展以“垃圾分类,你我同行”等为主题的党团日活动;新生还以各寝室为单位制定“垃圾分类宿舍公约”等。多方合力形成了新时期校园垃圾分类“新时尚”的传承、传播链,已使同济人的垃圾分类“入脑、顺手”,“新时尚”成为了“好习惯”。

上海市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两年多以来,同济大学根据市教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按照学校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分类后勤保障制度,打造了较为全面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矩阵,做到了全局统筹调度有效、细节实施完善有方,垃圾分类成效总体良好。


更多媒体报道:

1、解放日报:https://web.shobserver.com/journal/article/share?id=322321

2、新民晚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2040118.html

3、教育在线: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2317

4、中国青年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1-10/08/content_ryxM34HR.html?gid=VnDMvYk4





联系方式

电话:021-65983576

E-mail:zccxx@tongji.edu.cn

Copyright@2018  同济大学版权所有  沪举报中心